一組老照片拍攝于1874-1875年,為大家展示晚清各類人物的生活狀態。攝影師:阿道夫·伊拉莫維奇·鮑耶爾斯基。
官吏與他的家人。
攝影師說,這位官吏的妻子缺席了「全家福」拍照,因為他非常守舊,嚴格按照傳統禮教安排家事,不允許妻子出門見陌生男人(尤其是異國男人)。
官吏與他的妻兒合影。
這位官吏與上一位形成鮮明對比,他沒有恪守那些禮教教條,允許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一起走到攝影師面前,拍攝了這一張「全家福」。當然,他也沒有超脫他所處的時代,依然為女兒纏了「三寸金蓮」。
車夫與他駕馭的馬車。
這輛馬車是「官車」,地方官員出行專用的,車夫也是官差。坐這種馬車雖然有派頭,但實際上非常不舒服,車輪由木頭制作而成,沒有減震系統,坐在車里感覺異常顛簸,走個十里、二十里能讓人骨頭散架。
街頭乞丐。
這名乞丐以說唱形式講述各類故事、八卦傳聞和熱點事件,吸引路人關注,進而乞討一些銅板或食物,勉強活命。從其穿著和形貌不難看出,此人無家可歸,處境艱難,生活凄涼,實屬可憐。
練習射箭的八旗士兵。
由于久遠的騎射傳統,射箭技能被視為八旗士兵的基本功,到晚清時期依然如此。只是此時面對槍炮等熱兵器的沖擊,清軍因循守舊,沒有加強使用現代兵器的訓練,使得士兵素質低下,戰斗力虛弱,在多次御辱戰爭中一敗涂地。
官吏展示頂戴花翎。
這位官吏側對鏡頭,恰好露出他頭上的頂戴花翎。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頂,按規定每個官員都有,根據品級其材質和色彩不同。花翎就不一樣了,是皇帝賞賜給個別有功人員的,并不是每個官吏都有,能在官帽上插上花翎,那是莫大的榮耀。
富貴人家的妻妾之一。
這位女子是北京富貴人士嚴先生(Mr. Yan,音譯嚴,也可能姓顏、閻等)的妻妾之一,她坐在自家花園里拍攝了這張照片。
富貴人家的妻妾之二。
這位女子也是嚴先生的一位妻妾,與上一張照片在同一地點拍攝。嚴先生的兩位妻妾都非常年輕、漂亮,他很可能還有更多的妻妾沒有出鏡。同時我們也能了解,嚴先生允許他的妻妾面對鏡頭、面對異國攝影師,在這方面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人。
演奏樂曲的樂師。
樂師們使用的都是傳統樂器,包括琵琶、笛子、二胡、三弦、笙等等。古代樂師的社會地位很低,雖然高雅人士都欣賞音樂,但是骨子里從來沒有把樂師提到與畫家、詩人并肩的地位。直到近代,三百六十行的等級區分逐漸被打破,再加上一些演藝機構的宣傳,樂師才變得風光起來。
四名轎夫抬轎。
我們隱約能看到轎子內坐著一個男人。四名轎夫均戴涼帽,他們抬的應該是官轎。清朝官轎很特殊,官府并不承擔購置轎子、雇傭轎夫的經費,其中的花銷由官吏個人承擔。當然,你能想象,這筆錢最終還是出在老百姓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