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庚子事變」期間,天津成為重要的戰場,清軍、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在此進行了激烈的戰斗,炮火連天,滿目瘡痍,最終還是無奈淪陷。隨后,八國聯軍設置了殖民機構,對天津進行殖民統治。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看看八國聯軍占領期間天津的社會面貌(1900-1902年)。
站在大南門城墻上眺望城區。
近代以來,天津的地位超越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一個原因在于西方列強欲侵入北京,必經天津,這里承擔著強海防、守京畿的戰略功能;二是開埠之后外貿發達,國內外人員往來頻繁,涉外事務眾多。所以從1870年起,朝廷決定讓直隸總督兼任通商大臣一職,其辦公重心由保定轉移到天津。隨后,清廷又在天津開辟了諸多洋務事業,成為北方的洋務中心。
老龍頭火車站被燒毀的列車。
老龍頭火車站(今天津站位置)1892年竣工投用,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由此可便捷地進入北京和東北。1900年6月中旬開始,直隸提督聶士成率領的清軍聯合義和團曹福田部,與八國聯軍(主要是沙俄軍隊)展開老龍頭火車站爭奪戰,雖經苦戰,仍未能確保對車站的控制權。這張照片展示了當時的戰斗多麼激烈。
老龍頭火車站一景。
千瘡百孔的車站建筑,同樣記錄了當時激烈的戰況。那些持槍的士兵來自沙俄,蹲在地上的人是被抓來整修車站的苦力。
被日軍強迫征用的苦力。
日軍強迫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從事搬運物資、建設營房、修橋鋪路等工作,還強迫他們舉著膏藥旗,十分可恨。
都統衙門,犯人列隊受罰。
天津淪陷后,八國聯軍占據直隸總督署,成立了「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實際上就是對天津實行軍事統治的殖民機構。這個機構為非作歹,抓丁拉夫,亂用刑罰,作惡多端。那些被戴枷示眾的「犯人」,很可能就是反抗殖民統治的熱血男兒。
天津鼓樓。
鼓樓位于老城廂的中心,屬于地標性建筑。經歷了戰火洗禮,雖有一定的破損,但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李鴻章在天津短暫停留。
1900年7月8日,在八國聯軍侵略京津日益緊迫之際,慈禧太后任命遠在廣州的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令其迅速北上,收拾糜爛的局勢。78歲高齡的老李9月下旬趕到天津,停留了6、7天即乘船進京。在津停留期間,記者揚季維茨基采訪了老李,他記錄道:「這位偉大的老人駝著背,由兩個奴仆攙扶著,慢慢地走了出來,費力地坐在太師椅上。」李鴻章的狀態已非常糟糕,他因骨質疏松出現駝背,疾病纏身,不住地咳嗽,此行對他來說兇多吉少。果不其然,1901年11月,簽訂《辛丑條約》不久,他就病死了。
街邊的人們。
這些人站在一輛水車邊,他們的目光指向同一個方向,應該是在看熱鬧。
郊外的公墓。
這一處公墓是慈善機構義阡局主辦的,專門收葬死去的貧寒之人。兩個少年在此閑逛,也不覺得瘆得慌?
文廟外的街道與過街牌樓。
這座過街牌樓位于文廟門外,在其另一側還有一座形制完全相同,分別書寫「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匾額。兩座牌樓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后經多次重修,均為二柱三樓木結構,覆蓋「五脊六獸」阿瓦頂,造型獨特,為其他地方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