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閒置率最高的15件家居用品,看似「高大上」,實際卻非常「雞肋」,你可真別買,太占地還費錢

小魚 2022/05/28 檢舉 我要評論

10件「廚房家居品」

1.壓蒜器

作為一個刀工很辣雞的新時代青年,看到這樣顏值高又方便的神器怎麼可能不下手。可是買回來才發現太雞肋,每次最大只能壓一個較大的蒜瓣或者兩個較小的蒜瓣。 效率太低就罷了,每次用完後,孔洞裡還很難清洗。

2.廚房調料盒

1、 容易發霉,它的托是竹子的,廚房水汽大,會發霉,而且用長了會左右搖晃。2、比如我這次買的這個牌子的醬油,下次換了一個牌子,瓶子必須洗一遍,而且因為瓶口小很不好洗, 感覺極其不衛生。

為什麼要這麼折騰呢。我陷入到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而且用長了,瓶子不再是透明的會染色。瓶嘴還容易掉。3、裝鹽那些的小罐子,因為罐子和蓋子不是一體的, 每次用都要把蓋子拿到一邊。覺得很麻煩。而且 雞精那些倒進去很 容易受潮,更別提不常用的花椒八角那些了。

3.分類砧板

買的時候看中顏值高,分類清楚,使用下來也不能說產品本身有多差,主要是真的 太不適合中餐了塑膠的切幾下就有很深的刀印,用不了幾次就花了,有了深的刀印以後不再光滑,很難清洗。太薄了剁東西的時候不敢使勁,而且面積比較小,菜多了耍不開。 相對密閉容易有異味和滋生細菌,總之實話實說不太適合經常做飯的。

4.旋轉木馬鍋鏟套

對於做中餐的人來說,真是一言難盡。槽點包括鍋鏟 第一次炒菜鏟子最前面就化了。可能是中餐的溫度太高了,只能單買了個矽膠的鍋鏟。 漏勺又淺又小,麵條完全撈不到,餃子大概一次能撈兩隻吧,淺湯勺完全不知道能用來幹嘛,還有一個撈意面的和一個鏟子也是完全用不上。湯勺邊又厚弧度又奇怪但是還是成為這一套裡面我唯一能用上的。

5.切蔥器

一點都不好用。 蔥厚的話根本沒辦法完全切開切散切到底,蔥薄的話會在案板上留下非常深的切痕。

6.切洋蔥器

如果天天泡檸檬的小夥伴可以考慮。 其他的買來切一兩次就會扔一邊了。因為自己切洋蔥也很快。

7.帶手柄清潔球

一開始用的挺好,洗碗時候減少對手的傷害,但是 用著用著就變了形,最後直接脫落。再換清潔球以後還是無法完美固定, 感覺像是一次性的!

8 .掛麵收納盒

不知道是我們北方的掛麵太長還是什麼原因,每次買來的掛麵比收納盒長, 每次都要把掛麵掰斷一小節才能放進去。PS:防潮性也很不錯。

10.煎蛋模具

是我打開方式不對嗎,為什麼把雞蛋打進去,邊上會流出來呢。

5件雞肋小電器

11.按摩椅

購買按摩椅的初心是為了讓經常操勞的老媽和經常伏案工作的自己放鬆放鬆。買回來不到半年,使用頻率才3-4次。

花了好幾千塊的東西,現在在家成了擺設,而且還被套上專有的防塵罩,頓時家裡土味滿滿。想著要不二手轉賣,上網看了下價格,又覺得自己要吃虧,還是放著吧。

這不,久了沒人用還掉皮,這個按摩椅怕是沒有任何用處了。

12.跑步機

俗話說得好: 「沒有一台跑步機能逃過變晾衣架的命運」。除了變成晾衣架,還有可能是置物架。

買的時候信心滿滿,覺得家裡有了跑步機,絕對能瘦個十來斤。而且省了健身房辦卡的錢。

放個一年半載,長胖了不說,還把跑步機光榮淘汰成置物架。老媽說話有錢沒地兒花,愣是不敢頂嘴。

13.自動感應洗手機

這個小玩意兒看著挺可愛吧?之前因為疫情,大家都很注意消毒,然後被種草自動感應洗手機。

以為可以方便點不用手按。但是,買回來用完才知道,這東西就是智商稅,高級是高級,好看是好看。

但!讓我吐槽的點是:

1.沒有替換裝,不能自由更換洗手液,屬於一次性用品,

2.能替換的,容易智能短路,偶爾抽風把一瓶洗手液全浪費掉!

3.感應失靈,不會自動出泡沫,它就成了廢品。

14.刀具消毒器

同樣也是疫情期間被種草的產品,廚房裡常年潮濕,細菌容易滋生,消毒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件工作。

刀具、筷子、砧板每天都要接觸食物的工具,買個專門的消毒產品很合常理。

但是,看了某測評我就萬分後悔,覺得自己又上當!有個專業做測評的博主,把某品牌的消毒架做拆機,看完後我決定丟了這東西!

拆開架子全是發霉的霉菌,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東西,太噁心!

想想還是更推薦換不銹鋼砧板/小麥秸稈砧板 ,合金筷子。

日常要清洗和晾乾,放置在通風處,有太陽的天氣,記得曬太陽殺菌,消毒櫃也許更適合我。

15.掃地機器人

大型電子玩具,輔助性產品,錢多的話可以考慮買來用。如果是要選剛需的清掃工具,建議選擇手持吸塵器,自己動手打掃的,絕對會比掃地機器人打掃的乾淨一萬倍。

柔哥有話說:

不得不說,剁手一時爽,買到不合適的物品時真的兩眼淚汪汪。很多所謂的家居神器,其實都是噱頭罷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