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末民初的北京,闊人提籠架鳥,窮人衣不蔽體

黄朔 2022/07/06 檢舉 我要評論

清末民初,改朝換代,社會劇烈變動,京城更是全國民眾關注的焦點。這一段時期內北京的社會面貌如何?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感受當時的氛圍。

熙熙攘攘的街道。

自從慈禧太后去世到袁世凱擔任大總統,雖然內憂外患,紛爭不斷,但北京並沒有發生激烈的戰爭,對百姓的衝擊較小,日常生活尚能維持正常節奏。

旗人貴婦。

這位女子穿著絲綢質地的旗裝,手持一本書,貴婦氣質躍然于光影中。她頭上的「大拉翅」十分寬大,造型誇張。清朝中期以後,旗人貴族女性的頭冠尺寸越來越大,其長度超過一尺。

縫補衣服的男人。

在城牆根下,一個老漢拎著工具籃,坐在圓木上為過往行人縫補衣服。這項小生意大概能為他帶來微薄的收入,彌補家庭開支。一般來說舊社會只有女人才去做針線活,他幹這一行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

乞丐。

一大一小兩個乞丐,衣服、鞋子破舊之狀幾乎無法描述,只能說有一些布條掛在身上,情形可憐。大孩子手中拿著的水壺,是他們乞討食物的工具。清末民初,民生凋敝,流落在北京的乞丐為數不少。

遛鳥的父子。

像照片中這對父子一樣「提籠架鳥」,是老北京常見的一景。「提籠」指籠子養鳥,「架鳥」是用架子來養鳥,叫「亮架」。「提籠架鳥」一般是闊人的做派,因為養鳥需要有錢、有閑,普通百姓整日為生計奔波,哪有那個閒錢和閒工夫。

街頭賣小吃的年輕人。

一個年輕人挑著擔子停在路邊,等待顧客上門。擔子一頭放著火爐和鍋灶,一頭放著食材和調味料,可能是煮餛飩或水餃的吧?這種流動的小吃攤很有人間煙火氣,至今仍活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擔子變成了三輪車。

推著獨輪車送水的水夫。

沒有自來水的年代,人們吃水就得依靠水井,但是北京城內大多數水井打出來的水都很苦澀,不適合飲用,只得從較遠的地方取水。取水不方便,于是誕生了送水這個行業。水夫們從井窩子打水出來,用獨輪車送到家家戶戶,一年365天風雨無阻、節假日無休。

前門五牌樓。

五牌樓位于前門大街北端,五間六柱五樓形制,是老北京標誌性建築之一。一首民謠唱道:「我哥有錢蓋洋樓,蓋在前門五牌樓。樓上掛著金字匾,上寫專賣窩窩頭。」五牌樓附近商業繁華,很多底層民眾嚮往在此蓋房置業。

賣香煙的老漢。

身材魁梧、留著白鬍子的老漢正在抽旱煙,他面前的桌子上擺著他出售的商品——香煙(機器捲煙)。當時香煙價格高昂,但在他這樣的老派人物看來,香煙不香,還不如旱煙來得有勁。

正在勞作的木匠。

這位木匠的髮型具有典型的過渡特徵,大辮子已經剪掉,前額的頭髮還沒長起來。 經過260多年的「剃髮蓄辮」,男人的頭髮終于解放了,可以自主決定髮型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